《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培训》讲解了职业病的概念、工作相关疾病的特点及其与职业病的区别。该文档首先解释了职业病的定义,指出职业病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疾病,并且强调我国的职业病具有法定性质。针对常见的误解,例如腰椎疼痛、颈椎病、精神焦虑、溃疡病等是否属于职业病进行了澄清,说明这些情况多为工作相关疾病而非法定职业病。接着介绍了工作相关疾病的四个特点:职业因素是多种致病因素之一但非唯一直接因素;职业因素促使潜在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病情;改善劳动条件可控制或缓解疾病;消除职业危害后疾病仍可能发生。文档引用了2017年的全国职业病报告数据,显示当年共报告新病例26756例,其中尘肺病占绝大多数。同时提到截至2018年底累计报告职业病97万余例,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呈现年轻化趋势。此外,文档还提及重点职业病监测病种从10种增加到28种,涵盖尘肺病、肿瘤、中毒等多个类别。最后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如尘肺病诊断难、保障水平低以及职业健康监管和技术能力不足等。
《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培训》适用于各类企业的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工会组织以及一线员工。特别是对于存在高风险职业病隐患的行业,如采矿、化工、建筑等行业尤为重要。它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层对职业健康的重视程度,帮助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也能够指导普通员工了解自身权益,掌握基本的职业病防护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这份资料还可以作为政府监管部门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