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辨识不到位 防塌方措施失效》讲解了一起发生在某油建公司4267超稠油管线施工过程中的严重事故。2004年3月30日,一个施工班组在六凌河陈家南200米处进行管线连头作业时遭遇了致命的管沟塌方。事故发生于上午11时30分开始挖好管沟并采取初步防塌方措施后,在下午15:10进行弯头定位和焊接工作时,东侧管沟壁突然发生大面积塌方,导致一名工人被埋压并最终死亡。分析指出,直接原因是未对管沟采取严密的整体防塌方处理,间接原因包括安全防护措施存在缺陷、现场人员缺乏经验及知识、施工单位风险管理不足以及生产组织不严谨。具体来说,施工队伍未能充分考虑到特殊地理环境因素,如开春后的雨水河水浸泡造成的土质松软问题;HSE监督员和管理层也未能有效识别风险并及时响应潜在危险信号。此外,项目部领导层未遵守规定在现场亲自指挥关键作业环节,进一步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了防止类似悲剧重演,《危害辨识不到位 防塌方措施失效》提出了多项启示,强调严格执行法规和技术规范的重要性,确保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经过严格审查审批,并落实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同时,应重视基坑监测,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在多发风险点上,保证技术人员与监理方的有效参与。
《危害辨识不到位 防塌方措施失效》适用于石油建设行业的相关企业和施工团队,尤其是那些从事地下管线铺设、大型基坑开挖等高风险作业的企业。对于负责此类项目的工程管理人员、安全监督人员、一线施工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而言,该案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通过学习本案例,可以帮助这些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如何准确识别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基坑作业,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提高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同类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