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讲解了采场顶板根据矿岩稳定性进行等级划分的具体标准,旨在实现安全管理的重点突出与全面覆盖。文中详细列出不同级别顶板的特征:一级顶板涉及存在大断层或多个断层交汇、节理特别发育、暴露面积较大且以片岩为主的矿体等情况;二级顶板则为具有较小断层、中等发育的层理和特定角度产状的矿体;三级顶板表现为岩质坚固、层节理不发达仅有少量小断层的情形。针对不同级别的顶板,文章描述了严格的鉴定办法,从生产探矿结束后的初次评估到采场顶板揭露后的动态调整,并明确了各级别顶板的安全检查频率及责任人员,强调I级顶板需每班多次检查并由高级管理人员监督,而三级顶板也要求定期巡查。此外,文件还规定了详细的支护标准,包括木垛和单支柱联合支护的比例以及具体应用情况,确保在不同条件下都能有效支撑顶板。采矿方法的选择同样基于顶板管理需求,对不同类型的顶板提出最大允许暴露面积限制及相应安全措施,如采用分区切割、设置临时矿柱等策略。同时,强调切割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支护、爆破后撬浮石操作、禁止危险平行作业等具体作业要求,以及保持作业区域良好照明条件的重要性。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适用于非煤矿山行业,尤其是那些面临复杂地质条件的地下矿山企业。这些企业在日常生产活动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顶板问题,需要依据该制度对采场顶板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管理,以确保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该制度不仅适用于矿山企业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还适用于一线作业人员,帮助他们理解各自岗位上关于顶板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从而提高整个矿山的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