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排放与筑坝管理制度》讲解了尾矿库筑坝及尾矿排放过程中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规范,确保尾矿库的安全运行。该制度强调尾矿库筑坝需涵盖岸坡清理、尾矿排放、坝体堆筑、坝面维护和质量检测等环节,并且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制度指出,尾矿坝滩顶高程要满足生产、防汛、冬季冰下放矿和回水的需求,同时具备足够的安全超高、沉积干滩长度和下游坝面坡度。每一期筑坝冲填作业前,需要对岸坡进行处理并记录隐蔽工程情况,确保泉眼、水井、地道或洞穴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上游式尾矿筑坝法规定坝前应均匀分散放矿,粗颗粒尾矿沉积于坝前,细颗粒排至库内,避免矿泥沉积于沉积滩范围,保持沉积滩顶的平整性。为保护初期坝的反滤层免受尾矿水冲刷,采用多管小流量的放矿方式,使用导流槽或软管将矿浆引至远离坝顶处排放。冰冻期、事故期或因其他原因确需长期集中放矿时,不能影响后续堆积坝体稳定。岩溶发育地区的尾矿库则需加强周边放矿,以加速形成防渗层,减少渗漏和落水洞事故。每期子坝堆筑完成后,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包括子坝剖面尺寸、长度、轴线位置及边坡坡比等多项内容。此外,尾矿滩面及下游坝坡面上不得有积水坑,坝外坡面维护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
《尾矿排放与筑坝管理制度》适用于矿业企业中涉及尾矿库建设和管理的相关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矿山工程师、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主管等。它特别针对从事尾矿排放、筑坝施工、维护操作以及监督检验工作的人员提供指导。这些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依据此制度来规划和实施尾矿库的筑坝及排放活动,确保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保障尾矿库的安全稳定运行,防止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处于岩溶发育地区或其他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尾矿库运营单位,该制度提供了额外的操作指引,以适应特定环境下的安全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