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冻伤》讲解了冻伤的相关概念、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预防策略等内容。冻伤包括非冻结性冻伤和冻结性冻伤两大类型,其区别在于是否达到组织冰点以下的环境条件以及是否有局部冻结的历史记录。非冻结性冻伤主要因10°C以下的湿冷环境引发,例如冻疮、战壕足等,常见于手、足等身体暴露部位,且易形成淤血性红斑或溃疡。冻结性冻伤则由零下5°C或更低温度引起,包含表层皮肤冻结和深层损伤两类。此外,文件提及冻伤的具体病理机制分为生理调节阶段、组织冻结阶段及复温融化阶段。速冻情况如接触制冷剂或极寒金属表面会导致严重损害;缓冻则以细胞外液结冰逐步扩大为特征,最终可能发展为大面积组织坏死。文中引用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非人道人体实验事件来强调冻伤危害,并详细分析轻度与重度冻伤的不同临床特点及其对身体的影响。
《低温冻伤》适用于从事高纬度寒冷区域工作的各类人员、户外劳动者、军队人员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等相关行业领域范围。这包括必须在极端寒冷条件下操作制冷设备的化工企业工人、参与寒冷气候地区救援任务的医疗救护人员和工程师、需要长时间处于冰雪环境中的冬季体育项目运动员。同时,此材料也为职业卫生医师提供了冻伤的职业病诊断依据和技术参考。该文档有助于提升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科学应对和预防可能发生的冻伤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