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逃生知识》讲解了关于地震的基础知识、全球地震带的分布情况以及面对地震时有效的自救措施。该内容对地震的基本信息予以阐述,包括地震的定义分类、强度评定方式及其特点分析,并着重说明人工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等类型的分布情况,其中构造地震占到90%的主要构成比例。此外,还对地震的强弱程度进行了具体分类,指出我国使用的是里氏震级划分方式。关于地震烈度的评定也给出了详尽解释,明确了烈度等级与建筑物损毁程度的对应关系。对于地震活动带介绍部分,则从全球和中国的地质状况切入,提及全球两大活跃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同时分析了中国云南地区面临的灾害风险。而作为重要内容,“地震逃生自救”章节提供了多种应急避险策略。例如在室内要遵循“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的原则就地避震;强调国际通用避震守则即保持冷静并在震后有序撤离到安全地带;户外避震需选择开阔地带避开建筑区与高风险地形,并对废墟中的救援技巧提出了实际建议。
《地震逃生知识》适用于从事建筑规划、应急管理的从业人员,尤其是那些需要进行防灾演练培训的基层工作者或社区组织人员。它还特别适合位于地震活跃区域的生活居民了解必要的安全常识。例如在我国频发地震的西南部及沿海省市,这份资料能够帮助提升公众的防灾抗灾意识,从而有效降低灾难损失风险。此内容也可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当中,使学生从小建立科学的逃生认知基础,并掌握在不同场景下的自我保护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