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危害》讲解了地震灾害的定义、分类及其对社会和自然造成的破坏。地震灾害分为直接破坏和次生灾害两种,直接破坏包括地面断裂、变形、冒水、喷沙以及建筑物损坏和倒塌,导致人畜伤亡及财产损失。地震次生灾害则涉及山体崩塌引发的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的水灾、瘟疫流行、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文中列举了多个历史实例说明这些灾害的具体影响,如1975年中国海域7.3级地震导致鞍钢和营口水电设施受损;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使开滦矿井被淹、天津碱厂白灰埝滑坡致人死亡;1964年日本新宿7.5级地震引发油库大火等。文章还特别指出地震引起的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并通过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例子详细描述了其危害。此外,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尤其是对于沿海地区,若发生在水库附近,则易造成坝堤震裂,出现险情,如1786年中国四川省康定南发生的7.5级地震引发了大渡河沿岸的山崩和洪水。最后,文章解释了地震波冲击房屋的方式,包括垂直和水平两个方面,以及不同地区面对海啸威胁的差异。
《地震的危害》适用于建筑规划、城市管理和公共安全等多个行业领域。它为从事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关于地震对建筑物结构影响的重要信息,帮助他们理解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同时,也适用于政府部门,特别是负责应急管理的机构,能够协助制定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此外,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份资料有助于增强防震减灾意识,了解在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