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堆的固有安全性》讲解了反应堆在面对外部引入反应性导致中子通量增加及核燃料、冷却剂温度上升的情况下,具备防止核反应失控的内在特性。这些特性包括负反应性温度效应、空泡效应、多普勒效应以及氙和钐的积累和核燃料燃耗等。文中指出,负反应性温度效应是指反应堆内部温度升高导致再生系数K变小的现象,对反应堆的稳定性和安全起决定作用。空泡效应指的是在沸水堆中蒸汽泡随功率增长而加大,造成负泡系数使反应性下降,有利于安全运行。多普勒效应涉及裂变产生的快中子在慢化过程中被核燃料吸收,当燃料温度上升时立刻发挥作用。氙和钐作为对反应堆毒性很大的元素,其积累会减少热中子数量,降低反应性。长期运行后,由于燃料燃耗加深,反应性下降。轻水堆主要依赖于燃料温度上升引发的铀238吸收中子份额增加、轻水慢化剂温度升高导致的密度减小以及冷却剂温度升高产生的气泡三种效应来维持安全。而在气冷堆中,依靠多普勒效应带来的负温度效应,加上石墨的大热容量和二氧化碳冷却剂低密度特性,使得事故发生时堆芯温度上升缓慢,即使冷却剂丧失也能通过快停堆系统控制。
《反应堆的固有安全性》适用于核能行业中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尤其是从事反应堆设计、操作和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士。该文档提供了关于反应堆内部机制及其安全特性的深入理解,对于确保核电站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它不仅帮助工程师们了解如何利用这些自然发生的效应来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能,还为制定应急预案和安全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该文档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和培训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确保从业人员掌握最新的安全理念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