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其特征》讲解了中国化学工业在多样化、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方面的显著发展趋势。化工产品及生产方法的多样性体现在原料、半成品与成品种类繁多,且多数为危险品,生产过程中可联产或副产多种产品,并能通过不同原料和工艺制造相同产品。以苯和乙烯为例,阐述了生产工艺的灵活性。文章回顾了解放前后我国化学工业规模的变化,从早期的小作坊到如今的大规模工厂,特别是合成氨厂的建设与发展,标志性的如吉林、兰州等地的大型化肥装置,展示了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的历程。石油化工的发展也反映了这一趋势,早期依赖炼油厂废气作为原料,后转向石脑油和天然气凝析液,使乙烯生产规模大幅提升。同时,大型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但也伴随着设备制造、搬运安装条件的限制,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如能量外泄导致的灾难性事故,单线生产的脆弱性和控制系统的复杂化等问题。此外,大型化使得化工生产过程更加连续化和自动控制,减少了中间贮存环节,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降低了生产的弹性,对设备材质和工艺参数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及其特征》适用于化学工业领域的从业人员,包括化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关注化工行业发展动态、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士。该文档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化学工业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还为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从事化工产品研发、生产工艺优化以及安全管理和环保措施制定的相关人员来说,这份资料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同时,它也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化学工程研究的师生提供了详实的研究背景和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