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常规安全措施》讲解了有限空间作业中应采取的一系列安全措施。该文档涵盖了从人员资质、安全教育到具体操作流程的详细要求。作业的负责人、监护人、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考核合格。作业前需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确保他们了解作业空间结构及紧急情况处理方法。进入有限空间前30分钟取样检测气体浓度,严格控制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浓度及含氧量在安全指标范围内,并实行“先通风、再检测、后进入”的原则。对于通风不良的环境,采用轴流风机强制通风,且严禁向有限空间内通氧气或富氧空气。当CO浓度超过50PPm或O2含量低于19.5%时,撤离现场或佩戴空气呼吸器等隔离式呼吸器作业。作业前进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并告知作业人员相关防控和应急措施。设置警示标识以提醒有限空间位置及其潜在危险,确保出入口畅通无阻。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和应急装备如呼吸器、通讯器材、安全绳索等。作业期间定时监测或连续监测氧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发现异常立即撤离。对于煤气设施内的作业,用盲板阀和盲板隔断煤气来源和氮气来源,并吹扫置换合格。进入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空间作业时,按要求佩戴个人防护用具,清理衣兜,不携带无关物品,登记所带工具配件。罐、容器、塔、井内作业时搭设安全梯或配备救护绳索,拉闸停电悬挂警示牌,保证照明电压符合防潮防爆要求。随时产生有害气体或内防腐作业场所采取可靠措施,由安全人员亲自监护并定时监测。发生中毒窒息紧急情况时,抢救人员必须佩带隔离式呼吸器进入作业空间,严禁盲目施救。遵守动火、临时用电、高处作业等有关安全规定。
《有限空间作业常规安全措施》适用于化工、冶金、建筑施工等多个行业领域,尤其针对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单位。这些企业包括但不限于石油炼化、污水处理厂、地下管道建设与维护、矿井开采等。本文件为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安全规范,旨在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无论是新入职员工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均需严格按照此文件中的规定执行作业任务,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性和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