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讲解了在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常规后浇带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每30-40米设置一道后浇带,在40-50天后再浇筑膨胀混凝土。这种方法工序繁多、时间成本高昂、整体质量难以保障,并且会为后期建筑装饰遗留隐患。针对此类情况,在超长和超宽的结构施工过程中采用了 uea(混凝土膨胀剂)补偿收缩原理,以膨胀加强带替代传统后浇带,从而实现无缝化施工。文中阐述了uea 混凝土的工作原理:通过在钢筋受拉、而混凝土受压的状态下调配 uea 掺量来建立预应力环境,使得混凝土能获得 0.2 - 0.7 Mpa 的预应力,以此对抗因温度和湿度变化导致的收缩拉力,从而控制混凝土裂缝产生位置,达到提高建筑物耐久性和抗裂性能的目的。文章提供了详细的工程实例作为佐证:一个具体的项目里主裙楼由于高度差异仍需保留部分功能性后浇带,但对于不需要沉降作用的部分采用了 uea 混凝土配合特定掺比,按照不同结构区域调整不同的膨胀混凝土比例,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分层分段连续浇注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施工实践。
《缝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适用于从事超长、超宽等复杂形态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及施工的技术人员或工程师团队参考。尤其是对于致力于改进施工流程,降低成本以及提升工程质量的从业者,本文提供的基于 uea 技术应用的实际案例可以为其解决施工难题带来灵感与指导价值。它同样为研究建筑材料科学,尤其是有关混凝土材料特性和改良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实际应用场景和技术实现路径的详尽说明,有利于促进跨领域的知识交流和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