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讲解了心理健康记录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文中阐述,心理档案是系统保存学生心理变化特征、测验数据、咨询记录等材料以形成有逻辑关联的体系,准确展现学生心理状况的内容和方式。文章描述了为何需建立心理档案。学校领导能由此把握整体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提供政策依据;班主任能提升德育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任课老师可以更合理规划教育手段;心理辅导老师借助其可早发现问题、深入研究并进行教育;对学生成长也具有重要帮助作用,如正确认知自我,解决适应障碍等。文章介绍了心理档案应具备的基本材料如个人信息、身心健康、学习环境及重大事件记录;发展特点,包括能力特点资料、人格特质和兴趣等;心理健康评估,反映个体心理状况;最后是详细记载心理咨询过程。文章指出了心理档案的初建流程——军训后启动,在测试前普及心理学教育知识,并严格把控测试流程。关于获取资料的方式中提到观察法即在无干扰状态下系统化收集信息,并采用评级制或叙述形式记录。
《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适用于所有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相关的人员及领域,例如各类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可通过档案掌握学生情况提供针对性辅导;对于各级学校的管理层、普通教职员工,它提供了改善校园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思路;对于教育行政人员,文件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支持;此外家长也可借此更科学地了解子女成长历程,从而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该指南同样适合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的从业者用于构建专业服务体系,提高咨询工作的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