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讲解了职业性有害因素作为引发职业性病损的基本原因及其发挥作用所需的各种具体条件,并指出职业性病损的发生基于有害因素、作用条件和个体特征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提到五个致病条件,即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和接触强度以及个体危险因素。这些条件对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否会造成人体损害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中个体差异如遗传因素、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已有疾病、生活方式等都会成为机体面对职业性危害的脆弱性的增加要素,使得不同的人在同一环境下的发病可能性和程度存在区别。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指出通过改善作业条件以减少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作用是有效预防职业病的关键措施。此外,《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描述了职业病具有五大特性:病因明确且可检测、发病群体中常有固定的发病率模式、早期诊断治疗有助于更好康复但并非所有类型均有显著疗效,同时强调职业病在群体发病控制上需从根源着手,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重视职业病的一级预防即病因控制和二级预防即早期干预诊断的重要性。
《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条件与职业病特点》适用于工业企业中涉及化学有害物质使用、物理性有害条件存在及生物因子潜在暴露等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制造业工人、矿山开采者、化工厂操作员工、电子装配工人等经常接触到有毒气体、粉尘、高温低温、噪音辐射、微生物污染等行业岗位的职业群体。另外也包括相关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以及参与职业性疾病诊断、防治研究的专业人员,该资料为这些领域的工作者提供理解职业性致病机理、制定防控策略的基础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