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程序》讲解了建设项目和工作场所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工作流程和方法。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主要涵盖四个核心步骤: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工程分析及危害筛选。资料收集环节涉及全面了解项目建设概况,涵盖原料、工艺、设备情况以及先前各类评价报告的综合获取;现场调查注重具体问题,包括加料密封管理、防护设施运作等实际情况评估,并特别强调急性中毒风险岗位;工程分析则深入解析布局与生产工艺,对防护措施是否落实也做了明确规定;最后在危害筛选上明确了高毒性或频繁暴露于作业者等因素作为监测和进一步评估依据的重要性。对于预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程序》描述了一系列过程,例如基于项目设计文献进行资料调研,找出关键成分和工艺细节,通过相似装置类比法补充潜在的职业危害识别不足,结合类比数据与自身工程特性确定危害来源,并对未来可能存在的高危害、常暴露因素进行了预测。同时对于定期工作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也指出其遵循相似的基本流程,同时要充分参考以往相关报告以便作出更为准确的风险判定。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程序》适用于工业企业和相关工程建设领域,尤其为化工生产、矿产冶炼等存在显著职业健康风险的行业提供了重要指南。该文档既帮助新建项目从初步规划到落成阶段科学预防并管控职业病源,也可指导已运行企业实施持续性的职业病危害监测工作,有助于确保劳动者在工作环境中免遭不必要伤害,同时也符合国家安全监管及法律法规要求,在维护企业良好生产环境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