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与安全行为》讲解了人的行为模式和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详细探讨了影响安全行为的两种主要因素——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课件指出,从自然属性来看,人的行为模式遵循一定的生理机制:以生理学为基础理解的行为模式,是当面对一个刺激源时,在进行分析、判断等一系列反应后,最终达到目标的过程;例如在突发状况下司机的应急刹车行为。而社会属性下的行为模式研究则聚焦于心理学层面,即个体的安全素质和社会性特质会影响其安全行为。课程还深入探讨了人的安全素质这一概念,并将其分为两个层次:基本安全素质涵盖了具体的安全知识与技能;深层安全素质包含了更内在的因素如个人价值观等。进一步分析了安全意识对行为的重要意义,指出了五种重要安全意识(健康意识、风险意识、预防意识、科学意识及警觉意识),强调心理活动支配下的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安全性。关于事故的心理因素分析中,明确了心理要素在事故发生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性格如何影响安全行为;通过讨论“事故倾向理论”,指出某些类型的性格可能增加发生不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最后阐述了三种预测造成事故的心理方法(直观型、因素分析型、指数评估型)以及十类常见的不安全心理因素对事故形成的重要性。
《安全文化与安全行为》适用于广泛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作业人员以及其他参与或负责安全生产相关的专业人士或群体。这包括所有希望提升自身及团队成员的安全意识、优化安全行为并有效减少工作环境中潜在危险的企业员工;对于那些负责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设计教育训练项目的人来说尤为有用。此外,任何有志于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科学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类安全威胁的研究人员也会从中获益。这份资料不仅有助于构建更加系统化和个人化的安全管理方案,还能作为基础工具帮助企业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安全文化和良好习惯养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