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基本知识及安全管理》讲解了非车载充电机的定义、基本构造及其分类,并深入分析了交流充电桩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非车载充电机是指安装在地面上,把电网提供的交流电源转变为直流,通过导线方式为电动车提供动力电瓶充电的装置,包括传导连接组件、整流控制单元等部分;按照形式分有一体式与分体式。交流充电桩为具备车载充电设备的电动车辆提供交流电服务的专设供电装备,由导线连接部件、控制器等构成,常见壁挂式和立柜等形式,不同功率满足各种需求,但各具利弊,如3.3千瓦和7千瓦型虽占空间小且成本低,可输出功率有限。文档同时详细讲述了三种主要的充电连接模式(A/B/C case)的区别以及充电站按车辆类型(大巴或乘用车)、设置地点(集或散、建筑内外)的不同进行的分类;介绍了构建这些站点所需要的各类设备,从配电到监控不一而足。对于安全隐患,文中明确指出充电设备在不同的操作状态中存在的风险点,如可能出现触电隐患的多种场景和导致火险发生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措施,覆盖设计阶段、实际建设和后期维护等各方面;强调了相关规范对于设施选址的影响,如GB50966、SZDB 29.2等国家标准对于充电站建设的要求;并具体规定了办公区、居民楼、加油站周边等地段适合或不适于设立此类设施的原因,确保所有建设活动都有章可循。
《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基本知识及安全管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参与或即将参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及维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无论是城市规划者评估公共充电网络部署合理性,还是建筑设计者考虑住宅区内部的充换电安排,乃至工程队伍在现场作业前的学习参考资料都离不开本文件指导。对希望掌握最前沿技术动态以更好地应对安全挑战的企业管理者以及致力于保障社会公共用电环境安全稳定的地方管理部门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该指南同样为研究领域内从事相关政策制定、理论探讨的研究人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依据基础,助力他们推进新能源交通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