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的分类》讲解了职业危害的不同类型及其成因,通过两大维度进行划分。按照来源分类,第一大类来源于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这些危险源可以来自生产的原材料、工业毒物、副产品乃至废弃物等;例如煤燃烧过程中的一氧化碳排放或是工业原料中的杂质成分对人员健康的潜在威胁。第二大类源自劳动过程,涉及生产设备布局合理性、工作制度、劳动体位等方面的影响。例如作业环境中智能化设备的运用程度与人体工程学设计不当均属于此类问题。最后按作业环境来分析,它涵盖了厂房内外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不利因素。比如狭窄厂房中不良通风条件或者室外交替极端温度条件都属于典型的危害因子。按照性质分类方面,《职业危害的分类》进一步深入,物理因素覆盖了极端温度、噪声与振动影响、各种类型的辐射风险等内容。如在热力车间或冷库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电焊及医疗X光等工作中面临的辐射危害。此外生物性因素强调了一些特定行业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威胁,特别是接触人或动物携带疾病的风险,例如皮草业易出现炭疽杆菌感染的问题;化学性因素描述了生产性毒物及粉尘的危害,像制造工艺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以及各类微粒状污染物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之中,如石棉粉尘,它们都具有严重损伤呼吸系统的可能性。
《职业危害的分类》适用于广泛的职业领域。该文档旨在帮助制造业员工、建筑工人以及其他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深入了解自身工作环境所存在的多方面潜在健康威胁。对于化工、采矿、冶金、电子制造业等存在明显物理、化学或生物危害的产业尤为重要。同时,文件内容还针对卫生监督机构、安全部门职员和相关行业的管理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企业可据此为职工提供针对性培训,采取预防措施优化劳动环境以保障工作者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