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铸铁缩松、缩孔缺陷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讲解了灰铸铁在铸造过程中缩孔和缩松的特征以及相关预防措施。缩孔通常位于铸件最后凝固区域,形态为不规则的大孔洞或连通孔洞,内壁粗糙且体积较大,显著降低铸件的有效截面。缩松则表现为分布密集的细小孔洞群,类似海绵状,常见于厚壁中心区域或补缩通道受阻区域,影响铸件的气密性、力学性能及物理性能。浇注温度在缩孔和缩松形成中起关键作用,高温虽能增强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并提高补缩效果,但也可能导致液态收缩加剧、缩孔出现;低温则降低流动性和补缩能力,增加缺陷风险。通过合理调整灰铸铁的化学成分也可改善这一问题,碳当量在4.0%-4.3%时有助于石墨化膨胀补偿收缩,硅含量控制在1.8%-2.4%可促进石墨化并减少缺陷,而磷含量需保持在0.15%以下以避免缩松;适量硫与锰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石墨化性能。合理的浇注系统设计能够有效避免缺陷,包括设置足够尺寸的浇口靠近热节部位、确保液态金属充足流动,同时适当布局大尺寸冒口用于厚大部分补缩功能的实现。
《灰铸铁缩松、缩孔缺陷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适用于从事灰铸铁生产制造的技术人员、铸造车间操作工人及质量管理人员。该文章内容涵盖了从原材料化学成分调控到具体生产工艺参数优化等方面,对铸造行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不仅为解决复杂零部件如泵壳、阀体等厚壁工件中的内部缩孔和缩松问题提供了技术依据,同时也为企业开发高质高效铸造工艺、降低废品率提出了有效解决方案。此外,还可作为高校材料成形专业师生的参考案例,支持教学与研究探索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