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则牦牛》讲解了该品种的基本定义及其产地特征。改则牦牛是指由野牦牛父本与家牦牛母本自然交配所产生的后代,主要集中分布于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具备特定的外观特征和生产性能。该标准从体型外貌、体重、体尺等维度描述了改则牦牛的整体特征,并详细说明其生长环境及生理特性。其生活环境具有高海拔、低温和少雨等特征,使该种牦牛适应极端的自然条件。其毛长而厚,可保护躯体免受严寒影响,毛色多为黑色夹灰白色线。
《改则牦牛》还系统性地明确了牦牛的生产性能。包括体重与体尺标准、产肉性能以及繁殖表现,例如,成年公牦牛和母牦牛分别平均体重在329kg和208kg左右。产肉性能在放牧环境下表现稳定,具有高屠宰率和净肉率的特点。繁殖性能量化指标,比如成年母牦牛初配时间为3.5岁,妊娠期约270到280天,通常两年一胎。另外,还提供了犊牛成活率和繁殖成活率的数据范围,分别为85%-95%和40%-55%之间。
此外,标准还规范了等级鉴定和评定方法,通过三项关键指标:体型外貌评分标准,体重评定划分及体尺等级评定表确定牦牛个体的总体质量等级,体型评分主要从结构、前躯、后躯、生殖器等方面进行打分后结合等级划分表明确级别;体重和体尺根据其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分组评定。同时提出了综合评定规则,《改则牦牛》确保鉴定过程客观、可量化的依据,便于推广和应用。附录则展示了品种外观图、体型测定标准等详细数据支撑。
《改则牦牛》适用于从事牦牛养殖及选育的企业、牧民、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同时适合牦牛品种评定机构和科研机构使用。该标准是西藏高原环境下开展牦牛养殖管理与品种培育的重要参考文献,适用于对改则地区及高海拔类似区域牦牛的科学饲养、等级鉴定、种质资源评价及市场流通提供统一依据。特别是对于改良地方牦牛品种性能、开展规模化畜牧业、提高养殖效益及保障牦牛种质资源的独特性具有重要作用,亦为牦牛产业相关政策制定与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标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