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炉炉头温度的控制与管理》讲解了焦炉炉体寿命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延长使用寿命的技术路径,《焦炉炉头温度的控制与管理》描述了炉头部位在焦炉运行过程中易发生损坏的现象及其成因。文章指出焦炉寿命受到设计、材料、施工、烘炉、煤质、加热制度、生产操作、铁件管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而炉头区域通常是最早出现结构性破坏的部位,尤其在投产10至20年期间便可能出现严重裂缝或穿洞,显著影响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文中深入分析了炉头损坏的主要原因,重点聚焦于炉头火道温度过低或过高引发的热应力裂变、推焦过程中的机械损伤、护炉铁件压力不足导致的自由膨胀、长时间凉炉引起的墙面剥蚀以及装煤时炉墙急剧降温等技术问题。文章特别强调机侧炉头比焦侧更早且更严重损坏,其根本原因在于机侧炉头火道温度偏低且波动剧烈,加剧了热应力对炉墙的破坏作用。进一步剖析了当前加热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包括炉头温度控制标准模糊、合格判定范围过宽、双联火道未纳入考核体系等问题,造成温度调控缺乏精准性和连续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系统性的改进措施:明确炉头火道温度控制标准应在标准温度以下50~120℃范围内;建议控制偏差不超过±30℃;将原本被忽视的双联火道纳入横排温度考核范围,设定合理的温度区间;规定最低温度界限,如一般不低于1100℃,长周期运行时不低于1050℃,低于1000℃将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建议增加炉头及其相邻火道的测调频率,将其纳入日常横排测调体系。最终强调,唯有建立科学严谨的温度控制标准并辅以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延缓炉头老化,提升焦炉整体服役寿命。
《焦炉炉头温度的控制与管理》适用于冶金行业特别是焦化厂的技术管理人员、热工工程师、炼焦车间操作人员以及从事焦炉维护与设备管理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该文档也适合焦炉设计单位、耐火材料供应商、钢铁企业能效管理部门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作为参考材料,用于优化焦炉加热制度、制定炉体维护策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保障生产安全。对于高校及科研机构中研究冶金工程、热能动力、工业炉窑等领域的研究人员而言,本文提供了关于焦炉热应力损伤机制与温度调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案例支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技术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