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静电灾害的基本方法》讲解了预防和控制静电危害的关键技术措施,系统地阐述了通过消除静电产生条件、抑制静电积聚以及加速静电泄放等手段来防止静电引发火灾或爆炸的原理与实践方法。《防静电灾害的基本方法》描述了五个核心方面的防控策略:一是通过控制静电场所的危险程度,减少可燃物的存在或降低氧化剂浓度,以阻断燃烧三要素中的助燃条件;采用非可燃物替代易燃清洗剂,并在高危环境中充填惰性气体如氮气、氩气,从而有效抑制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二是通过工艺控制手段从源头上减少静电产生,包括依据材料带电序列选择互补带电特性的材料实现电荷抵消、选用低电阻率材料避免高静电积累、以及合理降低摩擦速度与液体流速以减小静电生成量。三是实施可靠的接地措施,将各类导体设备如储罐、管道、油槽车、加工机械等进行整体连接并接地,确保静电能够迅速导入大地,规定接地电阻不得超过1000Ω,且连接必须牢固连续。四是利用增湿技术提高环境相对湿度,通常维持在70%以上可显著降低绝缘体表面电阻,促进静电泄漏,在湿度低于30%时则易产生强烈静电,因此需严格监控环境湿度水平。五是使用抗静电剂,通过在绝缘材料中添加无机盐类、表面活性剂、无机半导体或电解质高分子聚合物等类型添加剂,提升材料导电性和亲水性,降低表面电阻率,加快静电消散速度。文章还列举了具体应用案例和参数标准,增强了措施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防静电灾害的基本方法》适用于石油化工、涂料制造、制药、塑料薄膜加工、粉体处理、油气运输、煤矿开采、印刷包装、电子制造等相关行业领域,特别是存在易燃液体、可燃气体、粉尘爆炸环境或高度静电敏感工艺的生产单位。该文档对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艺设计、设备维护及现场操作的人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作为企业制定防静电安全规程、开展员工培训和技术改造的基础参考资料。同时,也适合消防监管部门、职业健康与安全部门在进行风险评估和监督检查时使用,有助于提升高风险作业场所的本质安全水平,防范因静电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