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T1180-2025》讲解了鼋(Pelochelys cantorii Gray, 1831)这一珍稀濒危水生爬行动物的种质标准与鉴定方法。该文件确立了鼋的学名与分类地位,明确其属于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龟鳖目、鳖科、鼋属,并系统描述了其主要形态构造特征,包括外形近圆形、背部隆起、腹部扁平、皮肤裸露无角质盾片等外部特征,以及头吻部呈管状吻突、眼小而靠近吻端、四肢具全蹼、尾部倒锥形等细节。文件还规定了背部长、背部宽、吻长、眼径等多项可量性状的测量方法及其比值范围,提供了稚鼋与成体在体色和斑纹上的区别依据。《SCT1180-2025》描述了鼋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数据,给出了不同年龄组的平均体重、背部长和背部宽参考值,并明确了其繁殖特性:性成熟年龄为6龄以上,繁殖期为5月至9月,属卵生型且可多次分批产卵,年产卵2至4窝,每窝产卵数量为15至45枚,卵呈白色球形,卵径在3.2至3.8厘米之间。在遗传学方面,文件详细列出了鼋的细胞遗传学特性,包括体细胞染色体数2n=28,核型公式为6m+8sm+4st+10mc,染色体臂数NF=46,并附有染色体组型图。分子遗传学部分则给出了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特异性引物序列及PCR扩增产物电泳图谱特征,用于分子水平的身份鉴定。检测方法涵盖抽样、形态测定、生长指标检验、繁殖记录核查及血液样本的染色体与DNA分析,最终依据GB/T相关标准进行综合判定,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SCT1180-2025》适用于从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珍稀物种繁育、水产种质资源管理等相关工作的科研机构、动物园、自然保护区及特种水产养殖单位。本标准特别适用于开展鼋的人工繁育、种群恢复、野外放归及遗传资源保存的单位,在种质鉴定、良种选育和执法监管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同时,该文件也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动物检疫部门和司法鉴定机构提供技术依据,可用于濒危物种保护执法、进出口合规审查以及生物多样性监测等领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爬行动物生物学、保护遗传学或淡水生态研究的人员也可将其作为规范性技术参考。由于鼋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且被IUCN列为极危物种,该标准对于提升我国对濒危水生龟鳖类动物的科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