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参考版)》讲解了企业为保障仪表设备长期、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所建立的一套系统化管理机制。该制度明确了预防性维修的目的在于降低故障率、减少非计划停机、控制维修成本并提升生产连续性与安全性,适用范围覆盖公司内所有用于检测、控制、联锁、报警等功能的现场仪表、控制系统、执行机构及相关附件。制度强调“预防为主、计划先行、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并从职责分工、计划制定、维修实施、记录归档到监督考核等环节进行了全面规定。其中,仪表管理部门负责制度建设、计划编制、技术支持与监督考核;工艺生产部门承担日常巡检及工艺配合职责;仪表维修部门则具体执行维修任务并做好过程记录。在计划制定方面,基于设备重要性进行分类分级,结合制造商建议、行业标准与历史数据确定维修周期和内容,细化包括清洁、润滑、紧固、校验、测试及易损件更换在内的各项作业要求。维修实施过程中,严格规范作业准备、安全措施、操作流程与验收程序,突出能量隔离、防爆防护与联锁管理等关键安全控制点。同时,要求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确保维修全过程可追溯,并通过定期检查、绩效考核与数据分析推动管理持续优化。
《仪表预防性维修管理制度(参考版)》适用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制药、能源电力、冶金制造等涉及自动化过程控制的工业领域,特别适用于拥有大规模仪表控制系统(如DCS、SIS、PLC、GDS)和复杂工艺流程的企业。该制度对从事仪表设备管理、维护与运营的相关技术人员、维修班组、生产操作人员以及设备管理人员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作为企业管理层制定设备可靠性策略、完善EHS管理体系的重要依据。对于工程技术服务单位、运维外包团队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该文档同样具备参考价值,有助于统一维修标准、明确职责边界、提升现场作业规范性和本质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