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煤种掺烧及燃烧调整注意事项讲解了电厂在多煤种混烧背景下,针对不同煤质特性进行科学燃烧控制的关键技术要点。《各煤种掺烧及燃烧调整注意事项》描述了无烟煤、贫煤、褐煤、印尼煤、煤矸石等非设计煤种与烟煤掺烧时的煤质差异及其对锅炉运行带来的影响,重点围绕混合煤的低位发热量、挥发分、燃料比三大核心参数展开分析。文中指出,混煤的实际发热量通常高于加权平均计算值,尤其在掺入低热值煤种时偏差更为显著,提示运行人员不能仅依赖理论计算。对于挥发分,文章强调混煤的实际燃烧表现受低挥发分煤种比例影响显著,可能大幅降低整体着火性能,导致点火困难和燃烧不稳定。为此,提出以着火指数Td作为量化评价指标,划分极难稳定区、难稳定区至易稳定区等五类着火特性区间,辅助判断混煤燃烧难易程度。在燃烬性能方面,依据Fmax/Fmin比值将混煤分为三类:当比值小于3.20时燃烧性能良好,介于3.20~5.71之间为中等,大于5.71则出现双峰或多峰DTG曲线,燃尽率低且易造成熄火风险。文档还系统梳理了两种主要掺烧方式——煤场预混与炉内分仓掺烧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明确中储式系统宜优先采用预混,而中速磨机组多采用分仓炉内混烧,并指出掺配均匀性直接影响燃烧效率。此外,详细列出了各类常用掺烧煤种的物理化学特性,如褐煤高水分、印尼煤高挥发分易爆、无烟煤可磨性差等,为运行前准备提供了指导。针对不同煤种的试加仓流程、粉细度调节、燃烧器角度调整以及负荷接带能力评估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操作建议,突出安全与经济并重的原则。
《各煤种掺烧及燃烧调整注意事项》适用于火力发电厂运行管理人员、锅炉专业技术人员、热能工程设计人员及燃料调度岗位人员。该文档特别适合采用多种非设计煤种进行掺烧的大型燃煤电站,尤其是配备中储式制粉系统或中速磨煤机的机组。其内容对从事燃烧优化、节能环保改造、变煤种适应性运行的技术团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对于电力科研院所、设备制造商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制定燃煤策略、开展燃烧仿真试验、设计新型燃烧器或实施安全评估时亦具备较强的指导意义。文档中关于着火指数判定、燃烬性能分类、煤质参数影响机制等内容,也可供相关领域培训教材编制与现场规程修订使用,是保障复杂燃料条件下锅炉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技术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