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果T/GBC 106-2025讲解了燕窝果(Selenicereus megalanthus)作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水果的标准化技术规范,涵盖了术语定义、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贮藏和运输等全流程管理标准。该文件界定了燕窝果的基本特征,即黄色带刺外皮、白色胶质果肉及黑色小种子,因其丝状果肉形态类似“燕窝丝”而得名。在质量要求方面,标准明确了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果实需新鲜清洁、无腐烂异味,并根据感官指标、规格和理化指标将产品分为A级、B级和C级三个等级。其中,A级要求最为严格,如单果重不低于300g、可食率高于6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低于20%,果皮斑点少且面积小;B级和C级则依次放宽标准,但仍设定最低质量底线。检验方法包括自然光下目测感官指标、电子秤称重测定单果质量、使用求积仪或方格纸测量缺陷面积,并依据NY/T 2637规定的方法检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检验规则强调同产地、同批次、同等级组成一个检验批,交收前必须完成全项检验并附合格证明。若初检不合格,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复检一次,以复检结果为准。包装标识应符合NY/T 1778通则要求。贮藏条件区分常温和低温两种模式,前者建议温度20℃~25℃、存放不超过7天,后者控制温度10℃~15℃、湿度60%~65%、最长可存30天,并需定期检查剔除烂果。运输环节要求工具清洁无污染,避免混运有害或易串味物质,常温运输时间不得超过3天,冷链运输则需使用预冷至设定温度的冷藏车船进行控温运输。
燕窝果T/GBC 106-2025适用于从事燕窝果种植、采后处理、分级包装、仓储物流、市场销售及相关监管与检测活动的各类主体。具体涵盖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果蔬加工配送公司、生鲜电商平台、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地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市场监管部门。该标准为燕窝果从田间到消费终端的全过程提供统一的质量评定依据,有助于提升产品商品化水平、保障流通品质稳定性、促进品牌建设和市场规范交易,特别适用于广西、云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开展燕窝果规模化生产和跨区域贸易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