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别工程违规操作的方法讲解了在工程建设招投标、参建各方主体行为、施工现场管理等环节中常见违规情形的识别标准与具体表现。甄别工程违规操作的方法描述了招标人虚假招标或与投标人串通投标的六种典型行为,包括预先约定中标人、商定报价后额外补偿、允许特定投标人撤换文件、干预评标倾向性评审、迫使他人放弃投标、先施工后补招标程序等情形,均以损害公共利益为构成要件。针对投标人之间串通投标的行为,列举了十类表现,涵盖报价协商、联合排挤对手、委托同一单位办理投标、文件混装或错漏一致、文件雷同、项目管理人员重复、文件由同一人编制、保证金资金来源相同等特征,凸显了技术性和关联性判断依据。对于评标专家串通行为,明确了五种违规情形,包括私下接触投标人、应废不废、对重大偏差违规放行、提出不公正意见、泄露评标信息等,强调评标独立性与保密性要求。同时,揭示了投标人弄虚作假的四种手段:冒用他人名义、提交虚假业绩财务材料、使用非本单位人员或在岗人员挂靠、伪造证照资质。文档进一步扩展至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五大责任主体在实际履职中的38项违规行为,如设计变更无手续、结构修改未审图、项目负责人变更无记录、竣工验收组织不力、关键工序无技术交底、材料未复检、试件养护不当、施工记录造假、监理旁站缺位、检测报告不规范等,系统覆盖工程质量管控全过程。最后,从可视化管理角度列出49条现场隐患表现,涉及个人防护缺失、气瓶管理混乱、隔离措施缺位及吊装作业不规范等,突出安全细节的合规要求,形成全链条、多维度的工程违规识别体系。
甄别工程违规操作的方法适用于从事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领域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管机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相关执法监督部门;适用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质量安全管理岗位人员、项目负责人及现场管理人员;适用于参与招投标活动的投标企业及其法务、审计、合规管理人员;同时也适用于评标专家、行业协会、法律顾问及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在开展工程合规审查、质量安全检查、廉政风险防控、从业人员培训教育过程中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引和问题甄别依据,尤其对预防围标串标、遏制弄虚作假、强化过程留痕和推动主体责任落实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