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天气防中暑知识》讲解了高温环境下人体生理功能的多系统变化及其健康影响,描述了在高温作业中人体如何通过辐射、对流和蒸发等方式进行散热,以及当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大或时间过长时,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内蓄热过多而引发中暑的机制。文档详细阐述了高温对人体多个系统的不良影响,包括体温调节失调、水盐代谢紊乱引发热痉挛、消化系统功能减弱造成食欲不振、循环系统负荷加重可能导致热衰竭或心脏代偿性肥大、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影响作业安全,以及泌尿系统因排汗增多而使肾脏负担加重甚至肾功能衰竭。在此基础上,文档明确了职业性中暑的定义,指出其是在高温环境中因热平衡和水盐代谢紊乱所致的急性疾病,并介绍了中暑的三种主要类型——热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分别说明其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同时,提出了中暑的先兆、轻症与重症的不同症状,强调早期识别的重要性。针对预防措施,文档列举了合理的作业时间安排标准,如气温超过33℃至40℃时的具体停工与轮休规定,推荐使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防暑药品,并列明了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高温作业的职业禁忌症,最后还系统说明了中暑发生后的急救流程,包括物理降温方法、通风散热措施及拨打120救护电话时应提供的关键信息,确保伤者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夏季高温天气防中暑知识》适用于从事露天作业、高温车间操作、建筑施工、电力检修、交通运输、环卫保洁、仓储装卸等易受高温影响的行业从业人员及其安全管理人员。特别适用于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一线劳动者,以及企业安全生产培训部门、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和应急管理单位,用于开展防暑降温宣传教育、制定高温防护制度、实施职业健康监护和组织现场应急救援。此外,也适合广大公众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户外活动人员作为夏季健康防护参考,帮助识别中暑前兆,掌握基本自救互救技能,提升高温环境下的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