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范围和分类》讲解了从单因素理论到复杂因素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1919年格林伍德和1926年纽伯尔德提出,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然而,这种理论夸大了人的性格特点的作用,无法解释为何在相同危险条件下,人们受伤的概率不同。1939年法默和凯姆伯斯重复提出类似观点,认为事故倾向与任务、环境无关。1951年阿布斯和克利克的研究指出,个人事故率不稳定,难以测量。1971年邵合赛克尔建议将事故倾向作为工种考选的参考。心理动力理论认为,受伤害工人的心理状态是事故的原因,但无法证实特定动机会导致特定事故。1957年科尔的社会环境模型认为,社会和环境压力会影响工人的注意力,从而导致事故。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模型则强调伤害是由一系列连锁事件引起的,后来的修正模型试图增强其实际应用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系统方法进一步完善了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与生产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事故致因理论范围和分类》适用于安全生产管理、事故预防和安全教育培训等领域。该文详细解析了多种事故致因理论,有助于安全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事故发生的机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该文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理论基础,帮助他们在事故调查和安全管理中找到更科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