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讲解了岩溶陷落柱的形成机制及其在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系煤田中的分布情况。文章指出,岩溶陷落柱是由于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巨大空洞,当上覆岩体失去支撑能力时会发生垮落,形成柱状结构。我国多个煤田中已发现近 3000 个岩溶陷落柱,尤其是在山西、河北等地,这些陷落柱不仅破坏煤层,减少可采储量,还可能成为特殊的充水通道,引发突水淹井事故。文章详细描述了导水陷落柱的三种基本特征:强充水型、边缘充水型和弱充水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陷落柱的特点和对煤矿生产的影响。强充水型陷落柱内充填物未被压实,直接导通高压水,一旦采掘工程揭露就会发生突水事故,对矿井造成严重危害。文章还介绍了综合治理技术,重点讨论了巷道截流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和适用条件。通过实例展示了徐州张集煤矿在 1997 年发生的陷落柱突水事故中,采用巷道截流技术成功堵水的过程,累计注入水泥 9010 吨,堵水率达到 100%,整个工程历时 98 天。
《导水陷落柱突水淹井综合治理技术》适用于煤矿行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矿山救援人员。该文提供了详细的导水陷落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技术,有助于相关人员了解和应对陷落柱突水淹井事故,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特别适用于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系煤田的煤矿企业,这些地区的煤矿面临较高的陷落柱突水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