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LO的安全文化观.doc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ILO 安全 文化
- 资源简介:
-
ILO的安全文化观讲解了国际劳工组织对安全文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的理解。2003年,第91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职业安全卫生全球战略”强调建立和保持预防性国家安全卫生文化,并在国家一级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中引入管理体系的理念和方法。该战略指出,预防性国家安全卫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们享有安全与健康的工作环境的权利得到尊重,政府、雇主和工人共同参与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赋予预防原则最高优先权。报告还提到,尽管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如安全文化、预防文化等,但它们传达了类似的含义,强调了职业安全卫生的重要性。安全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此后,许多组织发展了这一概念并广泛应用于非核工业领域。安全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环境,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社会,涉及个人和群体的价值观、态度、感性认识和行为模式。它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普遍的安全意识以及公开吸取事故教训的态度。国际劳工组织提倡将安全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各国也在各自的职业安全卫生战略中融入了这一理念。
ILO的安全文化观适用于各种行业和领域,尤其是那些存在较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如制造业、建筑业、化工行业等。此外,它也适用于政府机构、教育部门和社会组织,帮助这些机构制定和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政策。通过对安全文化的理解和实践,各类企业和组织能够更好地预防事故发生,保护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同时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和竞争力。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在国家安全发展战略中融入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如澳大利亚、欧盟、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国,都在积极推广安全文化,将其作为改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的重要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