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急期受灾人员集中安置点基本要求 原标准号 MZT040-2013YJT16-2013.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急期受灾人员集中安置点基本要求 原标准号 MZT040-2013YJT16-2013 应急 受灾 人员 集中 安置 基本要求 标准 MZT040 2013 YJT16
- 资源简介:
-
《应急期受灾人员集中安置点基本要求》讲解了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期间,针对受灾人员集中安置点的选择、基础设施配置、管理及服务等基本要求的详细规范。文件强调在选址方面,要确保安全性、通达性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安全性能上,必须避开地质灾害频发区、易燃易爆场所附近;选择交通便捷的地区,便于人员疏散;用地选择要注重保护环境和节约用地,减少对农田与生态敏感区域的影响。基础设施配置方面,文件提出需提供照明、取暖设施,并设置足量公厕以确保卫生条件良好;建立排水系统与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来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为保障消防安全,要求设立明确消防通道及紧急撤离路线标识,搭建临时居住设施时预留适当间距作为行人通道。管理要求中明确了从组织架构搭建到工作人员配置的原则: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涵盖职能分配、物资分发等多项工作内容,并鼓励当地村委会或居委会成员担任管理者角色,保证每一个安置点都有专人负责。同时,在服务质量方面,规定要充分满足灾民日常生活需求如衣物配备齐全并贴合气候特点、食品安全及个人清洁用水供应充足。
《应急期受灾人员集中安置点基本要求》适用于各级民政部门及其相关机构在遭遇自然灾害后实施紧急救援和人员安置的工作指导过程中。本标准不仅面向政府职能部门的应急管理专业团队,还包括社区基层单位如村委会、居民委员会等参与安置工作的管理人员;同样也适合从事防灾减灾科研和技术支持领域的专家参考应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受灾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水平,保证他们在过渡性安置期间能获得必要的生存保障和服务关怀,使整个社会可以更迅速高效地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