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级以下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建设与管理规范DB35T1393-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县级 以下 自然灾害 应急 避难 场所 分级 建设 管理 规范 DB35T1393 2025
- 资源简介:
-
《县级以下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建设与管理规范》讲解了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在县级及以下区域的规划建设、分级分类、设施配置和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标准化要求。标准明确了场所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规划要统筹人口分布、用地现状、灾害类型与风险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避难场的数量、分布及其保障功能。标准还提出了应急避难场所选址的具体安全要求,例如避开滑坡、泥石流易发区及易燃易爆等危险源区域,并强调改造时应综合利用已有设施如学校、文化场馆和公园绿地,提升室内外型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性与灵活性。同时,标准从物资储备、信息管理到平时维护及应急管理全过程提出要求,旨在实现避难场所的平急结合与高效运行。 《县级以下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建设与管理规范》适用于地方政府在应对地震、洪涝、台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时,用于规范避难场所的建设、运维与应急响应。尤其适合县级、乡镇街道及村级管理部门使用,并可扩展至开发区、高新技术区等区域。同时,对于应急管理相关单位、规划与建筑设计机构、防灾减灾研究机构以及从事自然灾害应急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本规范为各级灾害防御提供了系统化技术支撑,增强了应急响应能力。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