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标准WST840-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患者 身份 识别 管理 标准 WST840 2025
- 资源简介:
-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标准》讲解了关于患者身份识别的基本定义与核心要求,包括身份识别的标准定义,即通过查对核实确认患者身份以确保正确的诊疗服务实施。文件定义了患者身份标识腕带的功能和应用,将其作为重要识别工具;同时引入了相关技术和术语,如个人数字助理设备(PDA),为医院提供电子设备在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指导。该文件详细列举了身份识别信息的具体内容,包括基本患者资料及医疗机构生成的相关编码,并明确定义身份识别错误的概念。管理通则指出患者身份识别应贯穿诊疗全程,推荐两种识别方法同步使用,以身份证号或病案号为优先;强调开放式提问作为身份核对的优先方式,如患者不适用则需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核验。对于患者身份信息矛盾情况,《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标准》要求立即暂停操作,确保双重确认后再予处理。文件还特别关注了特殊情况的应对策略,如紧急状况优先处理,腕带信息需清晰明确,且需结合新式技术共同实施身份识别。 此外,该文件涵盖身份识别管理全流程,涉及就诊卡办理到住院治疗等环节,并强调每个诊疗步骤(包括开具医嘱、采集标本、麻醉与会诊)均需严格完成身份确认。流程上包括问询、核实信息和操作验证等多道防线。同时,该标准明确了参与管理人员与医护人员各自的职责范围,例如管理制度建设、患者告知和身份识别检查等具体责任。识别信息部分列出生日、医保号、二维码及身份特征识别等方式为允许使用的信息源,特别注明房间号及床位号禁止作为身份信息载体。关于腕带管理,则细化了具体的信息内容要求、命名规则(如对新生儿、昏迷患者)及更换策略,确保各类患者的可识别性与信息安全性。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标准》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管理部门、医务人员(如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相关卫生监管机构,以及负责患者识别工具与信息开发的企业,包括腕带制造商与信息系统服务商。本文件特别适用于医疗场景中涉及患者身份核对的相关环节,包括挂号、入院治疗、用药核验、实验室检查和各类诊疗操作。对于新生儿科、急诊科和手术室等高敏感度领域,以及使用电子设备辅助识别(PDA或射频技术)的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标准》为身份核实过程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指导。此外,该文件为医务人员在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优化、患者隐私保护及制度监管实施方面提供依据,同时可用于制定相关培训、评估及监管措施,确保诊疗工作的准确性、连续性和安全性。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