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牦牛繁殖技术规程DB54T0516-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牦牛 繁殖 技术规程 DB54T0516 2025
- 资源简介:
-
《牦牛繁殖技术规程DB54T0516-2025》讲解了牦牛繁殖过程中各关键环节的技术规范与操作标准,涵盖了从种牛选择到繁殖性能评定的全过程。该规程明确了能繁公牦牛和母牦牛的生理成熟年龄、配种适龄及使用年限,为科学制定配种计划提供了依据。在种牛选择方面,规定了公牛和母牛在年龄、体质、生殖健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种源质量。发情鉴定部分系统介绍了公牛试情法、外部观察法、直肠检查法以及激素检测法,尤其强调通过行为表现、卵巢卵泡变化和雌孕激素水平测定综合判断发情阶段,并指出雌激素峰值后8小时至12小时为最佳配种窗口期。配种方式包括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明确参照NY/T 3797执行人工授精技术,自然交配时公母比例控制在1:15至1:20之间,同时提出避免近亲繁殖和公牛过度劳累的管理措施。妊娠诊断方法多样,包含问诊、视诊、触诊、听诊、直肠触摸、超声波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其中超声波可在配种35天后进行早期妊娠确认,而直肠检查则根据子宫形态与黄体特征实现不同孕周的精准判断。助产及护理环节详细列出产前准备、产后监护时间节点与处理要点,如胎衣滞留、子宫脱出、恶露异常等常见问题的应对,强调犊牛出生后的口鼻清理、断脐消毒、初乳摄入和免疫接种。同时还提出了产后母牛营养补充方案,以促进身体恢复。文件最后对繁殖记录管理和繁殖性能评定指标进行了规范化要求,并配有附录图示与表格模板,增强了实操性。
《牦牛繁殖技术规程DB54T0516-2025》适用于高原地区特别是西藏自治区从事牦牛养殖、繁育管理的技术人员、畜牧兽医工作者、规模化牧场管理人员及相关科研教学单位。该规程可广泛应用于牧区家庭牧场、合作社、国有牧场以及承担牦牛品种改良任务的农业推广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对于从事人工授精、妊娠监测、围产期护理和犊牛培育的专业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适合用于基层畜牧业技术人员培训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此外,科研人员在开展牦牛繁殖生理研究、优化繁殖效率项目时,也可依据本规程中的术语定义、检测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由于规程充分考虑了高寒地区生产实际,具有较强区域适应性和实用性,因此是推动牦牛产业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文件。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