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花米草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DB37T4884-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互花米草 治理 效果 评估 技术规范 DB37T4884 2025
- 资源简介:
-
《互花米草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讲解了山东省针对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治理后效果评估的标准化技术要求,内容涵盖了评估的总体流程、关键评估指标、监测方法和评估结论的形成等方面。《互花米草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明确了互花米草治理效果评估需依据治理方法和治理区环境特征开展三阶段工作:资料收集和方案制定、现场监测与实验室分析、效果评估和报告编制。《互花米草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描述了监测应包括的多维度内容,涵盖互花米草的面积、密度、盖度,本土盐沼植被的生态恢复情况,大型底栖生物和鸟类的数量与种类,以及水体和沉积物指标的变化等。《互花米草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还对监测的范围、时间频率、站位设置和方法进行了细化,并引用了多项国家和地方标准文件作为执行依据。同时,《互花米草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提出了清除效果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计算方式,并规定评估报告需反映治理项目的综合成果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互花米草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适用于开展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外来物种防控治理的管理部门和技术机构,特别适用于沿海地区涉及生态修复工程的政府部门、环境评估单位及环境保护企业。同时,也适合科研院所、监测站、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在评估治理区域生态恢复状况、评估治理项目成效时使用。此外,对于采用或即将采用化学、机械、生物等综合方法进行互花米草治理的地区,《互花米草治理效果评估技术规范》可作为监测方案设计、治理成果评估与报告编制的技术依据,为今后制定治理对策、推动本土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