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心机闪爆的原因及应对措施.doc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离心机 原因 应对 措施
- 资源简介:
-
离心机为什么会发生爆炸 No.1 可燃环境的形成 物料挥发与氧气混合 离心机处理的物料常含苯、甲苯、乙醇等易燃溶剂。在高速旋转过程中,溶剂挥发形成可燃蒸气,若氧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如5%以上),即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例如,某药业公司事故中因未连接氮气保护,导致氧气浓度超标,混合气体遇静电火花爆炸。 惰性气体保护失效 氮气保护是抑制可燃环境的关键措施,但实际案例中常因氮气系统故障、操作未启动或供应不稳定导致保护失效。例如,福建某科技公司事故中氧含量检测系统未启动,导致离心机内闪爆。 No.2 点火源的触发 静电积累与放电 物料与离心机转鼓、管道摩擦易产生静电,若未有效接地或使用非导电工具(如塑料量杯),静电积聚后放电可引燃混合气体。例如,长兴制药事故中操作工违规使用塑料漏斗和量杯,静电引发爆燃。 机械摩擦与电气故障 转鼓不平衡、部件磨损或电机短路可能产生火花。某化工厂因转鼓与机壳摩擦起火,引发爆炸。此外,设备设计缺陷(如未采用防爆电机)也会增加风险。 No.3 操作与管理缺陷 违规操作 未执行氮气置换、擅自打开视窗或提前投料等行为直接导致事故。例如,安徽某药业员工在氮气未连接时投料引发闪爆。 安全措施缺失 >未安装联锁保护系统:国家标准要求惰性气体保护失效时自动停机,但部分企业未落实。 >培训不足:操作人员对物料危险性认识不足,如某事故中员工未意识到塑料工具会引发静电。 No.4 设备与工艺风险 设计缺陷 老旧设备腐蚀导致转鼓壁变薄,超速运转时可能破裂爆炸。此外,未设置独立隔间或泄压设施,事故易蔓延扩大。 工艺控制不当 物料投料不均匀、温度控制失误(如处理温度高于闪点)可能直接引发燃烧。 发生闪爆时如何应对 No.1 紧急疏散与报警 立即疏散人员 若闪爆后火势或爆炸风险未完全消除,应迅速组织现场人员沿安全通道撤离至开阔区域,避免因二次爆炸或燃烧扩大伤亡。 切断危险源 关闭设备电源、物料输送阀门,停止周边动火作业,防止能量或可燃物继续输入。 启动应急报警 通过厂内应急广播或手动报警装置通知全员,并拨打119、120请求外部救援。 No.2 伤员救治与自救 烧伤与烫伤处理 用流动清水冲洗或浸泡伤处降温,切勿涂抹牙膏、酱油等异物。 若衣物与皮肤粘连,不可强行撕扯,应剪开未粘部分并保持创面清洁。 化学品伤害应对 迅速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清水持续冲洗皮肤或眼睛至少15分钟(强酸需先擦干残留物)。 呼吸道灼伤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撤离,避免吸入有毒烟雾。 外伤与冲击伤处置 出血时用干净布料加压包扎,抬高伤口高于心脏位置;异物刺入体内切勿自行拔出。 检查是否有内脏损伤(如胸腹疼痛、头晕),疑似骨折者需固定伤肢,避免移动。 No.3 灭火与泄漏控制 初期灭火 使用干粉灭火器或沙土覆盖火源,若火势较小且无蔓延风险,可尝试扑灭;但若涉及化学品或气体泄漏,应优先撤离。 阻断泄漏源 关闭泄漏容器阀门,用防爆工具堵漏,避免易燃液体沿地沟扩散(如案例中塑料管道熔化导致火势蔓延)。 启动联锁保护 若设备配备自动灭火或氮气保护系统,确保其正常启动以隔绝氧气。 No.4 现场隔离与事故控制 划定警戒区 设置警戒线封锁事故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防止次生伤害。 通风与监测 启动防爆风机稀释可燃气体浓度,使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仪持续监测环境安全。 防止二次爆炸 移除周边易燃物,检查相邻储罐或管道是否受损,必要时进行降温保护。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