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寒矿区生态修复基质层技术规范TQAS 123-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寒矿区生态修复基质层技术规范TQAS 123-2025 高寒 矿区 生态 修复 基质 技术规范 TQAS 123 2025
- 资源简介:
-
高寒矿区生态修复基质层技术规范讲解了高寒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保温保水基质层配置的技术体系与实施要求。该规范明确了适用于海拔3700米以上、年均温低于-4.0℃、降水适中且存在多年或季节性冻土分布的矿区环境条件,并针对渣山与矿坑边坡这两类典型受损地貌提出了系统性的修复方案。文件规定了基质层配置的基本原则,重点包括保温材料和保水材料的技术参数:如保温材料应选用导热系数在干燥状态下不高于0.15W/(m·K)、饱和状态下不高于0.2W/(m·K)的乡土材料;保水材料则要求初始入渗速率控制在7.58至19.37mm/min之间,确保具备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施工环节强调对原始渣土进行筛分处理,清除粒径超过5cm的砾石后与植生材料均匀混合铺设,并施加颗粒有机肥以提升地力。植被种植部分规定了播种方式可采用人工、机械或飞播,播种深度根据草籽大小区分,大粒种子控制在2.0~3.0cm,小粒种子为0.5~1.0cm,并推荐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进行作业以契合高寒区气候特点。同时,规范列出了适用于当地生态修复的植物物种,涵盖抗寒、抗旱、抗盐碱及不同生长形态的乡土草种。监测评估体系则围绕冻土、土壤与植被三大维度构建,通过布设自动化观测设备对活动层厚度、土壤温湿度、养分及盐分变化进行长期跟踪,并设置明确的评价指标,如植被当年出苗率不低于50%、次年覆盖度与自然状态一致、田间持水量不低于15%、多年冻土温度差异小于0.5℃等作为判定修复成效的核心标准。
高寒矿区生态修复基质层技术规范适用于从事高原高寒地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相关单位与专业人员,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环境治理、生态工程设计与施工单位,以及参与矿区生态恢复项目的科研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该规范特别适用于青藏高原及其类似生态环境区域内的露天煤矿、金属矿等资源开发后的渣山堆体与矿坑边坡的生态重建工作。从事高海拔寒冷地区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基质材料生产与供应、植被建植、冻土环境保护等相关产业的企业也可参照执行。同时,该文件为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高寒生态系统恢复理论研究与技术集成提供了标准化依据和技术支撑,尤其适合需要兼顾冻土稳定性维护与植被可持续重建双重目标的综合性生态治理项目参考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