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
1

类型奥氏气体分析仪安全操作规程.docx

  • 上传人:一***
  • 文档编号:117540
  • 上传时间:2022-03-23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12.73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气体 分析 安全 操作规程
    资源描述:
    奥氏气体分析仪安全操作规程奥氏气体分析仪工作原理:利用不同的溶液来相继吸收气体试样中的不同组分,用 40的氢氧化钠吸收试样中的二氧化碳;用焦没食子酸钾溶液吸收试样中的氧气;用氨性氯化亚铜溶液来吸收试样中的一氧化碳。然后根据吸收前后试样体积的变化来计算各组分的含量。CH4 和 H2 用爆炸燃烧法测定,剩余气体为 N2。分析步骤:(1)首先检查分析仪器的密封情况。关闭所有旋塞观察三分钟,如果液面没有变化说明不漏气。(2)将样气送入量气管然后全部排出,置换三次,确保仪器内没有空气。准确量取样气 100ml 为 V1。 读数时保持封闭液瓶内液面与量气管内液面水平。(3)第一个吸收瓶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因为氢氧化钾溶液可以吸收CO2 及少量 H2S 等酸性气体,而其他组分对之不干扰,故排在第一。将样气送入二氧化碳吸收瓶, 往返吸收最少 8 次, 然后将样气送入量气管读数,再往返吸收两次后重新读数,如果两次度数一致说明气体完全吸收,吸收至读数不变记为 V2。(4) 第二个吸收瓶的作用是吸收不饱和烃。 不饱和烃在硫酸银的催化下,能和浓硫酸起加成反应而被吸收。将样气送入不饱和烃吸收瓶,往返吸收最少 12 次,然后将样气送入量气管读数,再往返吸收两次后重新读数,吸收至读数不变记为 V3。(5) 第三个吸收瓶的作用是吸收氧气。 焦性没食子酸碱性溶液能吸收 O2,同时也能吸收酸性气体如 CO2,所以应该把 CO2 等酸性气体排除后再吸收O2。将样气送入氧气吸收瓶,往返吸收最少 8 次,然后将样气送入量气管读数,再往返吸收两次后重新读数,吸收至读数不变记为 V4。(6)第四,五,六个吸收瓶作用是吸收一氧化碳。氯化亚铜氨溶液能吸收 CO,但此溶液与二氧化碳,不饱和烃,氧气都能作用,因此放在最后。吸收过程中,氯化亚铜氨溶液中 NH3 会逸出,所以 CO 被吸收完毕后,需用 5%的硫酸溶液除去残气中的 NH3,因为煤气中 CO 含量高,应使用两个CO 吸收瓶。将样气送入第一个 CO 吸收瓶往返吸收最少 18 次,再用第二个 CO 吸收瓶往返吸收最少 8 次,再送入硫酸吸收瓶往返吸收最少 8 次,然后将样气送入量气管读数,再往返吸收两次后重新读数,吸收至读数不变为 V5。(7)将样气送入第六个吸收瓶,取剩余样气的 1/3 送入量气管,在中心三通旋塞处加氧气,将中心三通旋塞按顺时针旋转 180,将氧气送入量气管,混合后量气管读数为 100ml,将中心三通旋塞按顺时针旋转 45?,把量气管内气体分四次使用高频火花器点火进行爆炸,第一次爆炸体积为10ml 左右,第二次爆炸体积为 20ml 左右,第三次爆炸体积为 30ml 左右,第四次将剩余气体全部爆炸。冷却后将全部气体送入量气管中,记下量气管读数 V6。(8)将剩余气体送入二氧化碳吸收瓶,往返吸收最少 8 次,然后将样气送入量气管读数,再往返吸收两次后重新读数,吸收至读数不变记为 V7。(9)通过上述的吸收及燃烧法测定后,剩余的气体体积为 N2。5注意事项(1)保持室内通风。(2)分析室温度要保持 15以上否则焦性没食子酸钾吸收率低,造成误差。(3)发现吸收剂效率下降,应及时更换,正常情况下根据吸收频率更换吸收剂。(4)各吸收瓶应注入液体石蜡,以隔绝空气。(5)各吸收瓶液体不能冲出规定刻度而到梳形管,以免影响准确度。(6)前后读数时间间隔应保持一致。(7)爆炸瓶的铂金丝有油污时不爆炸应清洗或通电燃烧。(8)爆炸实验时不要对着有人的地方以免发生危险。(9)爆炸时用手固定爆炸瓶旋塞,防止爆炸时将旋塞冲开。(10)爆炸时爆炸瓶和高频火花器接口处应保持有水。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安全人之家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奥氏气体分析仪安全操作规程.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aqrzj.com/doc/117540.html
    VIP会员
    加入vip,免费下载文档!
    微信客服
    服务号
    意见反馈
    点击发送邮件给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