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重庆天原氯气罐泄漏爆炸事故——电解法生产氯气过程中氯化氮的产生、危害及预防.doc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索 重庆 氯气 泄漏 爆炸 事故 解法 生产 过程 氯化 产生 危害 预防
- 资源简介:
-
《探索重庆天原氯气罐泄漏爆炸事故》讲解了2004年重庆市东北区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的氯气泄漏及随后的爆炸事故,深入探讨了电解法生产氯气过程中三氯化氮的生成机理及其潜在危害。文章指出,该次事故造成9人死亡或失踪、3人受伤以及15万名群众被疏散,主要由于氯罐及相关设备陈旧和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导致。文中详细分析了三氯化氮这种物质在常温下的物理性质,包括其作为强氧化剂在空气中易挥发且不稳定的特性,特别是在气体中浓度达到特定比例时存在爆炸风险。当温度升高至60摄氏度以上,在震动或超声波条件下可能发生分解性爆炸,与某些化学物质接触也可能引发爆炸。文章还介绍了三氯化氮在电解法制取氯气过程中的产生途径,特别是铵盐、氨及含胺化合物在pH值较低的情况下与电解槽阳极室内的氯气、次氯酸反应生成三氯化氮,并随液氯蒸发逐渐浓缩积聚于汽化器或排污罐底部。为了防止三氯化氮的积累,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如严格控制进厂原料的质量,对卤水进行除铵处理,利用次氯酸钠去除盐水中的铵(胺),并通过定期排污、清洗设备等方式减少三氯化氮的积聚。对于已经产生的三氯化氮,治理方法包括排污法、催化剂法、氯化还原法等,特别强调采用带液氯排污法时应注意的操作细节,以避免因操作失误而诱发三氯化氮爆炸。
《探索重庆天原氯气罐泄漏爆炸事故》适用于从事氯碱生产的化工企业,尤其是那些使用电解法生产氯气的企业。它为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了关于如何识别和预防三氯化氮生成及其潜在风险的知识。此外,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也可以从本文中获得有关如何监管此类生产企业安全运营的信息。同时,这篇文章也为参与事故应急处理的专业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类似事件,确保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