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0部分:抗黑穗病NYT3060.10-2022.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0部分:抗黑穗病NYT3060.10-2022 大麦 品种 抗病性 鉴定 技术规程 10 部分 黑穗病 NYT3060 2022
- 资源简介:
-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0部分:抗黑穗病》讲解了针对大麦(Hordeum vulgare L)品种及种质资源在田间条件下对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进行抗病性鉴定的技术流程与评价标准。《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0部分:抗黑穗病》描述了从病原菌的采集、保存、毒性鉴定到接种体制备的全过程,明确了裸黑粉菌(Ustilago nuda)和大麦坚黑粉菌(Ustilago hordei)的形态特征及生理小种的筛选方法。为确保鉴定结果的可靠性,文件规定了使用特定感病对照品种——“蒙啤麦号”用于散黑穗病、“藏青”用于坚黑穗病,作为验证接种有效性和发病程度的标准参照。接种体配制方面,详细说明了冬孢子悬浮液的浓度(均为g/L)、湿润激活方式以及现配现用原则,并强调过滤去除杂质以保障接种质量。在田间鉴定环节,标准提出了鉴定圃应设置在黑穗病常发区域,具备自然发病条件与良好灌溉能力,并要求近期内未施用杀菌剂的土地优先选用。试验设计包括开沟点播、等行距种植、重复设置、保护行安排以及科学播种管理,禁止使用含杀菌剂的种衣剂。接种方式依据病害类型分为花器注射法(开花期对散黑穗病)和种子真空吸附法(播前处理坚黑穗病)。病情调查于灌浆至乳熟期开展,通过统计发病株数计算普遍率,并结合典型症状特征进行抗性分级评定。
《大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 第10部分:抗黑穗病》适用于从事大麦育种、植物保护、种子质量检验及相关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和机构,广泛覆盖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种子公司、农作物病害监测站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该标准特别适用于需要对大麦品种或育成材料开展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抗性评价的单位,在新品种审定、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区域试验和病害防控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此外,该规程也可作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大麦种子健康检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提升我国大麦生产中对黑穗病的综合防控能力和良种繁育体系的科学化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