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毛虫宜生区划分技术规范DB63T2474-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草原 毛虫 区划 技术规范 DB63T2474 2025
- 资源简介:
-
《草原毛虫宜生区划分技术规范DB63T2474-2025》讲解了草原毛虫宜生区划分的全过程技术要求,涵盖了术语定义、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宜生指数建模、区域分级标准、结果验证以及制图与报告撰写等核心内容。《草原毛虫宜生区划分技术规范DB63T2474-2025》描述了以科学化、标准化手段开展草原毛虫发生风险评估的技术路径。标准明确了“草原毛虫”为毒蛾科草原毛虫属昆虫的统称,提出“宜生区”是指适宜其生长发育的区域,并引入“宜生指数(IH)”作为量化生态因子影响程度的关键指标。在监测方面,标准规定了固定地面监测、无人机航拍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三类方式,结合DB63/T 1417执行种群密度与生态因子采集。尤其突出的是,通过无人机低空飞行获取影像后,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图像识别,并人工校正,实现高精度虫情密度测算。数据准备阶段要求收集至少十年的抽样数据和多源环境因子信息,包括地理、气象、土壤、植被等,并按照统一格式建立栅格量化图层。在此基础上,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BRT)构建宜生指数模型,计算各生态因子相对贡献,最终生成空间化的宜生指数图。根据数值范围将宜生区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IH≥4)为频繁为害区,二级(3≤IH<4)为时有为害区,三级(2≤IH<3)为潜在为害区,四级(IH<2)为基本无害区。划分结果需用30%样本进行验证,准确率不得低于90%。每年还需结合最新监测数据更新宜生区分布图并编制监测报告,确保防控决策的时效性与科学性。
《草原毛虫宜生区划分技术规范DB63T2474-2025》适用于从事草原生态保护、病虫害防治、草业管理及相关科研工作的机构与技术人员,特别适用于青海省内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草原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单位及农业科技服务机构。该标准可广泛应用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草原毛虫发生风险的预测与分区管理,为区域性生物灾害预警、绿色防控策略制定和生态恢复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因其融合了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与机器学习建模等现代信息技术,也适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从事生态学、昆虫学、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农业信息化研究的专业人员参考使用。对于参与草原生态保护项目设计、环境影响评估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本规范亦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