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事故里的制度因素.docx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事故 制度 因素
- 资源简介:
-
《安全事故里的制度因素》讲解了规章制度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文章指出,良好的制度能够规范人的行为,提供安全保障,而不完善的制度则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根据新的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如果因行车设备故障耽误本列客车1小时以上或货运列车2小时以上,即构成一般D类事故。为了应对这一规定,铁路行车设备维修单位在制定安全考核制度时,通常会设置设备故障件数和设备故障延时两项考核指标,旨在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次数和缩短故障处理时间。然而,如果这些指标设定得过高,可能会成为无法实现的目标,进而引发更多的安全隐患。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点:一是天气因素,许多设备故障发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增加了处理难度;二是地理因素,由于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一些小站无人驻守,故障处理时间因此延长;三是人员素质,铁路职工的整体业务和技术水平有限,短时间内难以达到高标准要求。此外,职工的心理素质在故障处理中也起到关键作用,过高的考核指标可能导致职工采取违章行为,进一步增加安全风险。
《安全事故里的制度因素》适用于铁路运输行业的管理者、安全考核制度的制定者以及一线职工。特别是那些负责制定和执行安全考核指标的管理人员,需要深刻理解制度的双刃剑效应,确保制定的指标既具有挑战性又切实可行,避免因不切实际的目标导致职工心理压力过大,从而诱发更多的安全隐患。同时,本文也提醒一线职工在面对高压力的工作环境时,应注重自身心理调适,避免因急于求成而采取违章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