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西北地区野生披碱草育苗技术规程DB21T4157-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西 地区 野生 披碱草 育苗 技术规程 DB21T4157 2025
- 资源简介:
-
辽西北地区野生披碱草育苗技术规程讲解了披碱草在辽西北地区开展育苗工作的全过程,涵盖了种子采集、种子处理、播种时间与方法、播种后管理、炼苗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规范与操作要求。该文件对种子采集的信息收集与前评估、采集方法、工具选择和处理流程做出明确指示,并要求执行GB 6142中对禾本科草种子质量的分级标准。文件中描述了育苗使用的基质应选择通用型,育苗盘宜为再生塑料方形孔结构,苗棚需满足采光、通风与保温功能。播种时间建议在4月末至5月初,要求每日平均气温高于15℃,每穴应点播5至6粒种子。播种后应强化环境管理,如控制棚内温度在30℃以下,采用通风和降温措施防止过热;育苗前期应保持基质湿润,每天进行3至4次雾状喷灌,出苗后转为滴水喷灌并控制喷头孔径。成苗期的标准包括苗龄达到50天至70天,具有3至6片叶片,植株健壮、根系发达。文件还明确在成苗期之后的7至10日内需开始逐步炼苗,通过控制温水条件与逐步提高通风频率使幼苗增强抗逆能力。
辽西北地区野生披碱草育苗技术规程适用于草原治理相关科研和生产部门,特别是在荒漠草原恢复项目、草原种子资源利用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文件尤其适合辽西北生态脆弱地区,开展野生牧草引种、繁殖及生态保护技术推广过程中提供育苗操作的技术支撑。规程对牧草育苗基地建设、草种采集标准化流程和苗期管理的规范化提出了系统性要求,也适合从事林草恢复、生态治理的技术单位与基层草原工作站参考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