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樟子松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DB21T4167-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樟子松 低效 改造 技术规程 DB21T4167 2025
- 资源简介:
-
《樟子松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讲解了辽宁省范围内针对樟子松低效林改造的全面技术要求和实施规范。文档首先明确了该规程的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同时对关键术语进行了定义,特别是“樟子松低效林”“感病指数(DI)”“行(带)式疏伐”等概念。在此基础上,规程提出了改造应遵循的五大原则,强调以“适地、适树、适种源”为核心,结合自然修复和人工干预,保护为主的策略,推动多目标、多功能的森林经营。同时,明确了低效林的六项评判标准,如林分郁闭度低于0.3、感病指数大于30、林分生物量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受灾株数比例高等,帮助判定哪些林地需要实施改造。《樟子松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描述了具体的改造技术措施,包括适宜树种的选择标准,强调选择如樟子松优系、彰武松、赤松、银中杨等15种优良树种;针对不同林分状态提出了行(带)式疏伐、造林整地方法、株行距设置、林分结构调整方式如“伐3留2”或“伐4留2”的作业方式。另外还提出了针对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抚育改造的技术流程,并细化施工管理、作业设计以及后续监测与档案管理等环节,全面覆盖了从前期评判到施工、管护全生命周期的技朮要点,为提升林分结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提供标准依据。
《樟子松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适用于辽宁省及类似立地条件地区从事林业生产、森林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修复、林业技术推广和相关科研单位等专业人员参考使用,尤其是对从事樟子松林经营、退化人工林修复的森林经营管理者具有指导意义。文件为地方政府、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林场经营者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和决策支持,适用于营建防护林、用材林的中龄林、成熟林以及受到病虫害严重影响、结构失衡的林分类型,尤其在干旱、瘠薄或遭受风、火、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沙地和山地地区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文件也为林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从事森林生态服务系统建设的机构提供了一套标准化、可复制的低效林修复技术方案,助力实现森林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双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