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DJG330521T91-2023.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建设 项目 生物多样性 保护 成效 评估 技术规范 DJG330521T91 2023
- 资源简介:
-
《生态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讲解了对生态建设项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评估标准与实施要求。文件明确了森林、湿地、矿山修复及动植物园建设等生态类项目应遵循的评估原则、评估周期、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实施流程。《生态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强调了四大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和协调性。这些原则确保了评估内容能够客观、真实、可操作,同时兼具可执行性。在评估周期方面,提出应在项目启动前1年进行基期评估,项目完成2年后启动后评估,并此后每隔2年进行一次评估,周期可依项目类型适度调整。该文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了生态系统层面(包括生态系统面积、连通度、生境质量和植被覆盖)和物种层面(包含物种丰富度、重要物种种群与种数变化)的核心指标。此外,文件还包括管理能力的评估要素,涵盖保护措施落实、设施维护、动态监测及公众参与。附录内容提供了评估指标的赋分细则、等级划分方法以及评估报告的编写提纲。
《生态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适用于从事生态修复和建设的专业单位、环保部门、林业及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同时也面向从事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动植物保护基地等相关建设项目的设计、管理和评价人员。此外,该规范适用于生态工程实施前的基期监测、项目完成后的后评估工作,亦可用于评估修复区域的长期保护和动态管理工作,为生态政策制定和生态保护措施提供标准和数据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