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碳增汇评估技术规范DB37T4935-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岸 保护 修复 工程 碳增汇 评估 技术规范 DB37T4935 2025
- 资源简介:
-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碳增汇评估技术规范DB37T4935-2025》讲解了滨海盐沼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在实施保护修复工程后碳增汇效果的科学评估方法。《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碳增汇评估技术规范DB37T4935-2025》描述了从监测、评估到报告编制与成果归档全过程的技术要求。文件明确了适用范围聚焦于以植被保护与修复为核心的海岸带生态工程,特别是滨海盐沼和海草床类型。规范提出了工程边界的概念,并依据生境条件和修复措施划分碳层,为精准核算碳汇变化提供了空间单元基础。碳库选择明确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排除规模较小的枯死木和枯落物,提高了评估效率和科学性。在监测方面,规定了每年一次、以植物地上生物量峰值期为最佳时间的监测频次,并采用标准样方布设方式开展群落特征与碳参数监测。对于灌木类(如柽柳)和草本类覆盖区域,分别给出碳储量年变化量的计算公式,结合胸径、木材密度、面积、碳埋藏速率等关键参数,建立了基于实地监测数据的定量评估模型。基线碳汇量通常默认为0,即修复前处于裸滩或低植被覆盖状态,从而使工程碳汇量等于实际增汇量。此外,文件引用了多项现行海洋行业技术规程,确保监测与评估方法具有统一性和可操作性。附录中提供的计算方法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增强了标准的落地可行性。整个技术体系注重科学性、实用性与标准化结合,旨在推动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规范化核算。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碳增汇评估技术规范DB37T4935-2025》适用于从事滨海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专业技术机构、科研院所、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海洋资源管理单位以及参与碳汇项目开发的企业。尤其适合开展盐沼湿地、海草床恢复项目的规划设计、成效监测与碳汇计量评估的相关人员使用。该规范也为地方政府推进生态补偿、蓝色碳汇交易、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适用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项目绩效考核及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等领域。同时,对致力于蓝碳研究的高校和科研团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相关课题研究、数据采集与成果评估的标准依据。通过本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山东省乃至全国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