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尾藻场生态修复技术规范DB37T4937-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尾藻 生态 修复 技术规范 DB37T4937 2025
- 资源简介:
-
《马尾藻场生态修复技术规范DB37T4937-2025》讲解了使用马尾藻属物种开展近岸海藻场生态系统人工修复的技术路径与管理要求。《马尾藻场生态修复技术规范DB37T4937-2025》描述了从生境筛选、修复技术选择、施工实施到后期维护及效果评估的全过程技术标准。文件明确了修复区域的环境条件,包括海水水质须符合GB 3097标准,潮间带修复需具备天然岩礁基质,潮下带则要求底质稳定并能承载人工藻礁。根据海岸带类型不同,规范区分了潮间带采用自然基质配合鼠尾藻幼孢子体撒播,潮下带则通过人工藻礁投放铜藻、海蒿子或海黍子等工具种进行修复。修复前需开展详尽的环境监测,涵盖水质、透明度、水文状况及生态基线调查。在具体操作方面,潮间带修复强调种藻的促熟培养、幼孢子体收集与高密度撒播,并提出了清除竞争生物和短期遮阳覆盖的技术要点;潮下带修复则包含人工礁体设计、子母礁结构制作、幼孢子体附苗培育及藻礁投放方式。文件还规定了修复后的维护管理措施,如设立标识、定期清理、结构巡查以及灾害应急预案。效果监测部分要求对幼苗成活率、分布面积、附着密度、生物量和覆盖度等关键指标进行逐月跟踪记录,确保修复成效可量化、可评估。该规范结合海洋生态保护原则与工程技术可行性,为马尾藻场退化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马尾藻场生态修复技术规范DB37T4937-2025》适用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coastal ecosystem restoration 以及海洋牧场建设等相关领域的管理机构、科研单位和工程实施单位。本文件主要面向从事近岸海域生态修复的海洋环境保护部门、渔业管理部门、生态工程设计与施工单位,以及开展海藻生物学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同时适用于参与人工藻场建设、海洋生物资源恢复、滨海生态治理项目的施工与运维团队。由于其内容涉及水质标准、礁体结构设计、生物培育技术和长期监测方案,亦可为海洋工程项目环评单位、生态监测机构和地方政府制定海域生态管控政策提供技术依据。对于致力于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恢复生物多样性和增强海岸带韧性治理的实践工作,该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推广应用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