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寒草地生态修复碳汇核算技术规范DB51T3317-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寒 草地 生态 修复 核算 技术规范 DB51T3317 2025
- 资源简介:
-
《高寒草地生态修复碳汇核算技术规范DB51T3317-2025》讲解了四川省针对高寒草地在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开展碳汇核算的技术路径与标准体系,明确提出了适用于该区域的人工生态修复项目中地上生物质、地下生物质、枯落物及土壤碳库的碳汇量化方法。《高寒草地生态修复碳汇核算技术规范DB51T3317-2025》描述了从术语定义到核算流程的完整框架,涵盖了高寒草地碳汇的基本概念、核算原则、技术流程和报告编制要求。标准确立了科学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的核算原则,确保核算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生态修复带来的固碳效益。文件详细规定了碳汇核算边界的确定方式,包括地理边界通过工程图纸、GPS定位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时间边界以施工或管理起始日为准,并要求首次核算在修复后第二年盛草期进行,后续每3至5年开展一次。碳库范围涵盖四大组成部分:地上与地下生物质、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核算采用“碳库变化法”,即比较修复前后各碳库储量的变化量,从而计算年均碳汇量。对于数据来源,提出可通过实地调查、历史数据替代或遥感反演等手段获取基础信息,并配套提供了多个资料性附录,如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生物量比值参数、含碳率参考值以及遥感监测方法,提升了核算的实际执行能力。
《高寒草地生态修复碳汇核算技术规范DB51T3317-2025》适用于从事生态保护与修复、气候变化应对、碳汇项目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机构和个人,尤其适用于四川省境内高寒草地分布区的自然资源、林业草原、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以及参与生态治理工程的设计、监测与评估单位。该标准也可为科研机构在开展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成效评估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服务于碳汇交易市场中的项目核查与第三方认证机构,为其提供统一、可信的核算依据。由于标准充分考虑了高原寒冷地区植被结构与土壤特性的复杂性,并结合本地物种提供了具体参数支持,因此对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及其他类似生态环境区域的相关工作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