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
1

类型机床撞刀事故分析及对策.docx

  • 上传人:一***
  • 文档编号:90928
  • 上传时间:2022-02-07
  • 格式:DOCX
  • 页数:2
  • 大小:16.95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机床 事故 分析 对策
    资源描述:
    机床撞刀事故分析及对策机床撞刀事故分析及对策2007 年 7 月 9 日下午,牧野 V33 在加工电极时发生撞刀现象。直接原因是该电极加工程序中意外地含有不该出现的换刀指令。模具课现在日常正式做 NC 三维编程的 CAM 软件是:Pro/E2001 三套(非正版)、PowerMill 7.0 二套(正版)、PowerMill5.5 一套(非正版)、UG nx3 一套(正版),发生事故的电极由设计人员用 Pro/E 野火 2.0 建模,因此编程使用了以前没有用过的 Pro/E野火 2.0(非正版),刀路检查没发现问题,并用平时一直使用的Pro/E 2001 后置处理程序生成加工程序,结果在加工程序中存在多次不应有的换刀指令,造成此次事故。不同版本的 CAM 软件,使用相同的后置处理程序,生成的加工代码不一样,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以前还没有先例。NC 程序的编制过程是:编程人员使用具体的 CAM 软件,使用设计方提供的模型,采用合适的加工方式、合理的加工参数,生成安全可靠的刀具轨迹,确认刀路正确无误后,使用该软件的后置处理功能,生成与机床相应的加工代码。编程人员凭借软件的检查功能以及自己的经验,可以基本保证刀路轨迹正确无误;但绝不是百分之百正确,因为各个软件及不同版本都不会尽善尽美,加之模型数据的建模错误(隐含的逻辑错误)及经过多次格式转换产生的精度、几何特征的变异等等原因,即使是号称永不过切的某些 CAM 软件,也难免发生过切现象。因此,只能说凭借编程人员的认真细心、对软件的熟练掌握、经验和好的 CAM 软件,保证生成的刀具轨迹 99.9%是正确的。至于由刀具轨迹生成加工代码,只能 100%交给其后置处理决定了。这一过程人工不能干预,代码的正确与否也没有可靠有效的检查手段。现在据了解,还没有专门的独立于具体 CAM 软件、针对加工代码的检测软件(是价格昂贵的机床仿真软件 Vericut 的一个小功能)。加工代码主要由 G 代码和 M 代码构成,这次事故由 M 代码-M06 换刀指令引起,以往更多的是由 G 代码引起的加工过切和事故-PowerMill 发生过多起G 代码异于刀路的过切问题;Pro/E 2001 发生过一起严重的 G 代码错误,导致高速头撞坏。现阶段,不借助专业的软件难以发现加工代码中的错误,因为加工程序数据量巨大,人工判断没有正误的标准和明确的范围,不能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鉴于此次事件,本人认为应该有如下对策:上策-在不影响日常生产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正版软件,由该软件的技术人员专门定制后置处理程序。如此,可保证此类事件尽可能减少;一旦再有发生,可得到及时的服务和改进,直至重大损失追究赔偿。现有机床及控制系统比较多,特点和要求各不相同,而且现在使用的 Pro/e 和 PowerMill 后置处理的程序头固定语句 X0.Y0.Z100./X0.Y0.Z30.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建议:以后各 CAM 软件在现有正常使用的后置程序基础上,去掉固定的程序头、程序尾,只输出中间加工部分,作为子程序;由各机床操作负责人员编制相应的程序头尾,作为主程序。下策-使用专业的加工代码检查软件,由编程人员对加工程序作第二次检查。但是,花费很高的软件费,作第二次检查去排除可能是万分之一的此类问题,也许不太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安全人之家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机床撞刀事故分析及对策.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aqrzj.com/doc/90928.html
    VIP会员
    加入vip,免费下载文档!
    微信客服
    服务号
    意见反馈
    点击发送邮件给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