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岭冷杉保护技术规范DB61T1988-2025.pd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秦岭 冷杉 保护 技术规范 DB61T1988 2025
- 资源简介:
-
秦岭冷杉保护技术规范DB61T1988-2025讲解了针对秦岭冷杉这一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的系统性保护技术要求与操作标准。该规范明确了秦岭冷杉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分布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包括气候变化、栖息地破碎化、人为干扰以及病虫害等因素。通过对种群现状的调查与监测方法进行统一规定,规范提出了建立长期定位监测样地的技术流程,涵盖样地设置、植株标记、生长指标测定及数据记录等具体操作细节。在就地保护方面,规范强调对现有自然分布区实施严格保护措施,包括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巡护制度,以减少人类活动对其生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出加强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相关管理机构的协同联动,提升整体保护效能。在迁地保护与人工繁育方面,规范详细规定了种子采集、处理、储藏的技术条件,明确了播种、扦插、组织培养等繁殖方式的操作要点,并对苗期管理、温湿度控制、基质配比及病虫害防治进行了科学指导。对于适宜回归种植的条件与选址标准,如海拔范围、坡向、土壤类型、伴生植物群落等要素,也设定了明确的技术参数。该文件还涉及基因资源保存策略,提倡通过建立种质资源库、DNA库等方式实现遗传多样性的长期保全。规范特别指出应开展社区共管和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周边居民的保护意识,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科研支撑、公众参与的多元化保护机制。整个技术体系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秦岭冷杉的种群恢复与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标准化的技术路径。
秦岭冷杉保护技术规范DB61T1988-2025适用于林业管理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野生植物保护单位、生态环境研究机构及相关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该规范对从事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工作的人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适用于在秦岭地区开展植物资源调查、种群恢复、迁地保护与人工繁育实践的技术人员。同时,该文件也可作为高校和科研单位在相关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参考的标准依据,适用于环境科学、林学、植物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师生与研究人员。此外,涉及生态 restoration 项目规划、生态保护政策制定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在推进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也可参照执行本规范内容。对于关注本土特有物种保护的公众教育与社区参与项目,该规范同样提供科学支撑和技术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